快速,高质保障,诚信合作放心交易保障双方利益
手机微信号18973889360(给力教育)
客服QQ:775451228
手机版
2017年12月,赣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发布《关于2017届毕业生补授学士学位、结业生换发毕业证书的通知》,这份文件不仅规范了证书发放流程,更成为观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微观样本。在教育部《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》实施背景下,这张毕业证见证了学校从师范专科学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跨越,记录着红色文化育人、教育政策变革与校友情感联结的三重印记。
学校创办于1958年,时为赣南师范专科学校,1984年升格为省属本科师范院校,2016年更名为赣南师范大学。这一更名不仅是行政级别的提升,更标志着学校从单一师范教育向综合性、红色文化特色教育的转型。2017年,学校已建成黄金校区、章贡校区、白塔校区三个校区,拥有15个教学学院、72个本科专业,全日制在校生突破2万人。
政策赋能:2017年教育部发布《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》,下放高校职称评审权、优化进人环境,赣南师大借此东风,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,成立红色文化学院,深化“党建+红色文化育人”模式。
硬件升级:虽无直接数据,但可推测学校在2017年前后持续投入教学设施建设,如后续成立的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、客家博物馆等,均为毕业生提供了实践基地。
数字转型:2017年教育部修订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》,推动学籍管理信息化,为后续毕业证查询系统与学信网对接奠定基础。
2017年毕业证设计延续学校传统,但已融入红色文化元素。证书封面可能采用红色基调,内页印有学校标志性建筑或红色文化图案,如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的剪影,体现“弘扬苏区精神、传承红色基因”的育人理念。证书背面可能标注学校更名后的全称“赣南师范大学”,见证从“学院”到“大学”的跨越。
补授与换发:根据2017年12月发布的通知,结业生需提交《结业生换发毕业证书、补授学士学位申请表》,并附2寸照片,经审核后于2018年1月5日领取证书。这一流程严格遵循教育部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》,确保证书发放的规范性。
照片要求:强调照片与结业证书一致,避免用人单位因照片差异产生异议,体现学校对细节的严谨把控。
领取方式:原则上需本人领取,特殊情况可由他人代领,但需学校老师陪同,既保障证书安全,又体现人文关怀。
2017年11月,学校成立红色文化学院,启动“红色文化学院+红色班级”协同培养模式。这一举措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,通过理论教育、文化体验、社会实践等模块,培养“信念坚定、作风扎实、专业过硬”的“红色传人”。例如,红色班级“瑞金班”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,其成员的毕业证上可能标注“红色班级”经历,成为就业市场的独特优势。
课程群建设:学校构建“赣南区域史课程群”,包含《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》《客家学概论》等16门课程,编写《赣州客家》《王阳明十讲》等校本教材,将红色文化、客家文化、阳明文化融入教学。
实践基地:在瑞金、龙南、赣县等地建立20多个实践基地,组织学生开展田野调查,撰写调研报告。这些经历不仅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,更在毕业证上留下“实践经历”的隐形印记。
证书与身份认同:对于2017届毕业生而言,毕业证不仅是学历证明,更是参与“我与学生证合影活动”等校园记忆的载体。校友回忆中,证书见证了从“赣南师范学院”到“赣南师范大学”的转变,承载着对母校的归属感。
红色基因的传承:许多毕业生将红色文化融入职业生涯,如成为红色文化讲解员、参与红色旅游开发,其毕业证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“见证者”。
2017年教育部《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》下放高校自主权,赣南师大借此优化证书发放流程。例如,学校自主制定教师职称评审办法,将师德表现作为评聘首要条件,这一政策间接影响毕业证发放的严谨性。
2017年教育部修订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》,明确学籍管理要求。赣南师大据此规范证书发放流程,如要求结业生提交照片时标注姓名及学号,确保信息准确无误。
虽无2017年具体数据,但可参考后续年份推测:2023年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率90.98%,而赣南师大作为本科院校,就业率可能更高。此外,学校与奇瑞汽车等企业合作,毕业生“双师型”特质占比可能达80%以上。
红色班级毕业生:如“瑞金班”成员,凭借红色文化实践经历,在党政机关、红色旅游企业就业时获得优先录用。
科研与实践结合:参与“赣南区域史课程群”教学科研项目的学生,其毕业证附页可能记录科研成果,成为求职加分项。
当2017届毕业生将证书装入行囊,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结晶,更是一个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缩影。从师范专科学校到红色文化育人高地,从纸质证书到文化载体,赣南师范大学的毕业证故事,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在政策变革、文化传承与校友联结中的创新实践。这张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证书,正在为红色基因的传承与技能型社会建设书写新的注脚。
Copyright ©2010-2019 All Rights Reserved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