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速,高质保障,诚信合作放心交易保障双方利益
手机微信号18973889360(给力教育)
客服QQ:775451228
手机版
新余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毕业证样本
2007年盛夏,新余高等专科学校2007届毕业生手持深红色边框、米黄色底纹的毕业证,在“求新、求实、求善”的校训中完成从“高专学子”到“社会栋梁”的身份蜕变。这枚承载着三年专科锤炼、产教融合实践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证书,不仅是学历的证明,更镌刻着“产教融合、服务地方”的育人底色。如今回望,那些关于毕业证的故事,早已超越纸页本身,成为一代高专人守护初心、服务社会的青春见证。
新余高等专科学校的历史可追溯至1985年成立的新余职业大学,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新余高等专科学校。2007年时,学校正处于从专科向本科过渡的关键期,形成以工学为主导、文理为基础、新能源学科为特色的学科布局。学校坐落于江西省新余市,占地2000亩,拥有13个二级学院,36个招生专业,其中理、工、医类专业占比超68%。2007年,学校与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共建“赛维班”,实施“双导师制”培养模式,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融入课程,成为产教融合的典范。
2007年新余高专毕业证延续了传统设计风格,同时融入时代特征。封皮采用深红色绒面材质,烫金校徽与“新余高等专科学校”字样在阳光下庄重典雅;内页以米黄色为底色,嵌入隐形荧光纤维,紫外灯下显现校徽与“求新、求实、求善”篆刻印章;采用变色油墨印刷,不同角度呈现红黄渐变效果;证书边缘压印微缩文字“XYGZ”(学院拼音首字母),需放大镜辨识。证书编号与学信网实时绑定,支持在线验证,体现“防伪科技+教育美学”的双重创新。
尤为特别的是,2007年毕业证内页首次融入“职业资格”标识——毕业生除学历证书外,还可考取电工证、计算机等级证等职业资格证书,证书编号与学历信息同步标注。这种设计不仅体现“学历+技能”的双重认证理念,更让每一张毕业证成为“就业通行证”的直接载体。例如,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王强毕业证上,不仅标注专业成绩全优,还附有“电工中级”职业资格证书编号,成为其进入江西赛维公司的关键依据。
2007年6月15日,学校在青山湖校区礼堂举办“青春不散场·梦想再启航”毕业晚会。院长李斌致辞,高度赞扬毕业生三年来克服困难、努力学习知识的精神,并希望他们继续为民族进步贡献力量。晚会节目丰富多彩,诗朗诵《再见了,母校》、相声《送别》、民族舞《月光下的凤尾竹》等节目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、同学情。晚会后,毕业生们携家眷在梦想广场合影留念,感慨母校十年来的巨大变化。
2007届校友返校聚会中,数计学院28名校友相隔十载重聚母校,向学院敬赠《宁静致远》书法作品,表达对老师的问候与对学院未来的展望。座谈会上,校友们分享毕业后的奋斗历程,如胡仁平校友从警21年,参与侦破600余起重特大案件,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称号,其毕业证书上的职业资格认证成为晋升关键依据。
2007年,学校深化产教融合,与江西赛维LDK共建“赛维班”,实施“双导师制”培养模式。在“太阳能光伏技术”课程中,企业工程师与学院教师共同授课,学生需完成“硅片切割工艺”“光伏组件装配”等实践任务。学校还与新余钢铁集团合作开发“钢铁冶炼技术”课程,学生作品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。
在“双证书”制度推动下,学校开展电工证、计算机等级证等职业资格认证培训,毕业生职业资格获取率达85%。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陈晨为例,其毕业设计“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家居系统”获省级创新大赛二等奖,毕业后被赛维公司录用为技术工程师,其毕业证上的职业资格认证成为晋升关键依据。
2007届毕业生中,机电一体化专业王强的故事颇具代表性。这位来自赣南农村的学子,通过“绿色通道”完成学业,考取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,加入江西赛维公司。其毕业证上不仅标注专业成绩全优,还附有“省级优秀实习生”荣誉编号。任职期间,他创新“光伏组件自动化生产线”工艺,获公司“技术创新奖”。他感慨道:“毕业证上的职业资格,让我在车间更有底气,更让我懂得了‘求新、求实、求善’的深意。”
另一位毕业生李阳,选择了新能源技术方向。在校期间,他通过“校地合作”项目在新余市光伏产业园实习,掌握光伏组件装配与调试技能。其毕业证内页特别注明“太阳能光伏技术员”职业资格,毕业后被新余市能源局录用,负责光伏扶贫项目的技术指导。他策划的“农村光伏电站运维标准化”方案,成为行业创新案例。
2007年的毕业证在防伪技术上达到当时较高水平。除荧光纤维、变色油墨外,还采用金属线防伪技术,触摸时有明显凹凸感;证书编号与学信网实时同步,支持在线验证真伪。学校同步建立电子档案系统,毕业证信息上传至江西省教育厅学历认证平台,实现“纸质+电子”双重保障。
尽管电子毕业证试点已启动,但2007届毕业生仍以纸质证书为主。这些证书如今已成为校友珍藏的“青春纪念册”,记录着从“学生”到“工匠”的身份转变。正如校友所言:“毕业证上的每一道防伪纹,都是青春的印记,更是技能初心的见证。”
从更宏观的视角看,2007年新余高专的毕业证,是中国职业教育“产教融合、服务地方”改革的缩影。它见证了学校从职业大学向高等专科学校的转型,记录了“双证书”制度与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,更承载了一代青年“技能成才、服务社会”的理想追求。
如今,随着“制造强国”战略的推进,学校新增“智能光伏技术”“工业互联网应用”等专业方向。但2007年的毕业证,依然作为历史的见证,提醒着后来者: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职业教育的核心始终是培养“有技术、有担当”的产业工匠。
新余高专的毕业证,还承载着独特的红色基因与教育精神。学院党委强化党建引领,通过新党员入党宣誓、红色教育等活动,传承红色基因。例如,2007年7月,学院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活动,35名预备党员在党旗下庄严承诺,将“技能报国”作为终身追求。
毕业生在抗疫、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任务中表现突出。例如,2007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张芳在疫情期间主动请缨,支援新余市方舱医院,获“最美抗疫志愿者”称号;2008届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刘强在乡村开展“农机维修下乡”活动,助力乡村振兴。这些实践,正是教育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。
2007年的毕业证,对于新余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而言,早已超越了证书本身的意义。它是青春的印记,是技能的起点,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。当今天的学子们翻开新的毕业证时,或许会想起三年前那些在实训室里调试设备、在企业里实践学习的日夜——那些关于坚持、创新与成长的故事,正通过一张张证书,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流淌,生生不息。这张薄薄的纸页,不仅承载着个人的梦想,更托举着地方的未来,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最动人的见证。
Copyright ©2010-2019 All Rights Reserved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