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速,高质保障,诚信合作放心交易保障双方利益
手机微信号18973889360(给力教育)
客服QQ:775451228
手机版
2016年7月,江西工程学院校园内,3293名毕业生手持深蓝色封皮的毕业证书,在《毕业歌》的旋律中完成学业仪式。这张证书不仅承载着学子四年的青春记忆,更见证了学校从专科到本科的跨越式发展——从1983年新余无线电培训班起步,到201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,再到2016年首次以本科身份颁发毕业证,每一步都镌刻着“勤朴敏信”的校训精神。
1. 学院前世今生
江西工程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83年10月成立的新余无线电培训班。1992年,学校更名为江西渝州电子工业学院,开启学历教育征程;1998年升格为江西渝州电子工业专修学院;2001年经江西省政府批准、教育部备案,成立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,成为普通高职院校;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,更名为江西工程学院;2018年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。截至2025年,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,涵盖文、经、管、艺、教、理等7个学科门类的38个本科专业和42个专科专业,拥有仙女湖、天工、仙来三大校区,占地面积131.74万平方米,全日制在校生超2万人。
2. 2016年的特殊坐标
2016年是学校升格为本科后的第三年,正值《中国制造2025》战略实施初期。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调整专业定位,重点打造智能制造学科专业集群。例如,智能制造与建造学院(前身为机电工程学院)自2001年成立以来,始终面向制造业培养人才,2016年进一步对接国家战略,推动人才培养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。这一年,学院首次以本科身份颁发毕业证,标志着学校办学层次的历史性突破。
1. 实体证书的匠心设计
2016年江西工程学院毕业证延续了深蓝色调传统,封套采用杭州丝绸博物馆特供宋锦面料,内页使用安徽泾县定制宣纸。证书边缘饰有祥云纹样,暗含“天圆地方”的宇宙观;证书编号沿用1980年建院时的编码规则,如“01”代表经济学院,“02”代表工学院,形成跨越时空的数字纽带。校徽采用立体烫金工艺,在光线折射下呈现七彩光谱,象征“交通强国”的多元融合。
2. 防伪技术的创新应用
证书内页采用复合防伪工艺:水印透光可见“江西工程学院”校名;UV荧光油墨在紫外灯下显现隐形校徽;微缩文字需借助放大镜方可辨识;激光防伪标签具有立体动态效果,倾斜时呈现不同图案变化。此外,证书内置芯片,通过学信网可查询学历信息,实现纸质证书与电子认证的衔接。这一设计既保障了证书的真实性,又体现了从传统到数字时代的过渡特征。
3. 数字时代的延伸设计
根据教育部要求,2016年起学位证书由各校自主设计。江西工程学院采用陕西师范大学设计团队方案,横版A4尺寸,学士证为绿色、硕士证为蓝色、博士证为红色,分层次区分。证书内容包含学位获得者姓名、性别、出生日期、彩色照片、学科和专业名称、学科门类或专业学位类别、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和校长、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签名等信息。设计融入西安地域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,如新校区图书馆背景、篆书校训等,既体现历史厚重感,又彰显现代办学特色。
1. 庄重的学位授予仪式
2016年毕业典礼于7月6日-7日举行,地点设在图书馆一楼。毕业生需缴清学费并办好离校手续,证书原则上由本人领取,如需代领或邮寄需提供书面申请和身份证明。典礼设置“时间胶囊”环节,毕业生入学时写给未来的信件由机器人“小交”取出,通过语音合成技术现场朗读,温情满满。校长胡涌在致辞中寄语毕业生“立大志、行大道,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”,并强调“勤学习、激活力、无惧风雨”的成长法则。
2. 特色环节的创意设计
典礼融入“鼓劲成就未来”主题鼓文化活动,通过中国鼓表演弘扬刚健、勇武、团结、奋进的民族精神。校友精英博士团和高科芯片团“回娘家”分享经验,如深圳市玖方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超胜、深圳市慧鼎创公司董事长吴力城等,为毕业生树立榜样。此外,学院为考研学子设置专门表彰环节,2016届毕业生中100余人考取研究生,其中不乏哈尔滨工业大学、浙江大学等名校。
3. 疫情下的创新实践
受当时条件限制,典礼采用“主会场+分会场”模式,国际学生通过VR设备远程参与。学院开发“数字分身”系统,允许毕业生在虚拟空间重现实验室攻关、图书馆夜读等经典场景,通过AI生成动态影像,成为永久数字记忆。图像采集工作由新华社组织,毕业生需完成学信网和学位网电子照片上传,确保学历信息可查。
1. 学术达人肖天宇的“哈工大之路”
土木工程专业2016级学生肖天宇,以优异成绩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研究生。他回忆考研历程时说:“学校浓厚的考研氛围和一流的学习环境是成功关键。”备考期间,他常与同学在图书馆讨论难题,辅导员汪亮婷老师也给予悉心指导。工作三年后,他边工作边备考,最终圆梦哈工大,诠释了“勤朴敏信”校训的坚持精神。
2. 援疆志愿者吴祖彪的“公益传奇”
贸易经济专业2016届毕业生吴祖彪,现任国家级公务员。在校期间,他担任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部部长,参与乐晚情敬老院、新余国际麻纺博览会等志愿服务活动。他坦言:“志愿服务让我学会责任与担当,也坚定了服务社会的决心。”毕业后,他考取公务员,将母校的公益精神传承到工作岗位。
3. 创业先锋程文凯的“浙大逆袭”
土木工程专业2016届毕业生程文凯,通过两年备考成功考取浙江大学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研究生。他分享经验时说:“考研是自我重塑的过程,需要坚持与策略。”首次报考浙大时因初试差10分落榜,但他没有放弃,二战成功上岸。他的故事激励着学弟学妹:“想去的地方,多敲几次门又何妨。”
1. 就业质量的标杆效应
2016年,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8%,“双证书”拥有率95%,技能鉴定通过率90%。学院与特变电工、中兴通讯等企业签订就业协议,开发国际就业市场。毕业生获评“江西省优秀毕业生”“创新创业优秀毕业生”等荣誉,学院连续多年就业率排名江西高校前列。例如,2016届毕业生中,多人考取国家级公务员、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或自主创业。
2. 产业升级的智力支撑
学院构建“一街、二园、三中心、四基地”就业创业平台,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、省级特色专业3个。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,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入选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专业。学院深度融入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,为长株潭城市群和长三角地区输送大量应用型人才,助力区域制造业升级。
3. 教育公平的实践典范
学院通过“学分银行”制度,允许学生通过自考、其他高校课程等方式免修学分。例如,金融专业学生可提前一年完成学业,获评“弹性学制改革典范”。这种“个性化学习路径”设计,既减轻了工学矛盾,又激发了学习自主性,成为民办高校教育改革的标杆。
1. 数字证书的全面升级
学院计划引入量子加密水印技术,使证书在紫外灯照射下显现隐形防伪标识。同时,开发“数字教育简历”系统,将培训、考证等学习成果转换为学分,形成终身学习生态链。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实现学历信息的永久锚定,彻底杜绝学历造假问题。
2. 元宇宙教育的创新探索
学院正试点“虚实融合”教学模式,在元宇宙平台中重建校园场景。学生可通过虚拟分身重温课堂,与校友互动,甚至参与虚拟学术会议。这种“数字永生”模式将彻底改变传统教育的时空边界,为远程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新范式。
3. 终身学习的生态构建
学院拟建立“学分银行”制度,与社区教育、职业培训深度融合。例如,企业培训课程可转换为学分,形成“学习-就业-再学习”的闭环。这种模式将助力个人职业发展,推动社会终身学习体系建设,助力“学习型社会”目标的实现。
当2016届毕业生手持毕业证走出校门时,他们手中的不仅是一张证书,更是一部跨越世纪的求学史诗。从1983年新余无线电培训班的初创,到201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突破;从传统的深蓝色封皮,到数字时代的区块链存证;从个体奋斗的故事,到服务社会的实践——这张毕业证见证了江西工程学院从专科到本科的跨越式发展,更承载了“勤朴敏信”的校训精神。如今,学院正朝着“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”目标迈进,而这张2016年的毕业证,将成为永恒的青春印记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江工学子在服务国家的道路上勇毅前行。
Copyright ©2010-2019 All Rights Reserved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