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力教育服务中心移动版

首页 >> 常见问题

新余学院毕业证样本(新余学院2015年全日制图片收藏)

新余学院2015年毕业证样本






2015年盛夏,新余学院2015届毕业生手持墨绿色封皮的毕业证书,在“求新、求实、求善”的校训中完成从“学子”到“社会栋梁”的身份蜕变。这枚承载着四年本科锤炼、产教融合实践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证书,不仅是学历的证明,更镌刻着“服务地方经济、培育应用型人才”的育人底色。如今回望,那些关于毕业证的故事,早已超越纸页本身,成为一代新余人守护初心、服务社会的时代见证。

一、学院溯源:从职业大学到应用型本科的转型之路

新余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85年创办的新余职业大学,1987年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新余分校、江西师范大学新余专科班并入,1992年更名为新余高等专科学校。2002年,新余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、新余卫生学校并入,形成综合性专科院校。2010年3月18日,经教育部批准,学校升格为新余学院,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。2015年时,学院正处于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关键期,被确定为江西省本科高校首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,构建起工学为主、文理为基、新能源为特色的学科体系。

学院坐落于国家新能源科技城——江西省新余市,占地2000亩,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,开设36个本科专业,涵盖工学、文学、理学、医学、教育学、管理学、艺术学七大学科门类。其中,新能源科学与工程、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等专业与地方产业需求紧密结合,形成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办学特色。2015年,学院与赣锋锂业、晶科能源等企业共建“新能源产业学院”,获批省级新能源产业学院,其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优秀案例。

二、毕业证设计:防伪科技与校训美学的双重表达

2015年新余学院毕业证延续了庄重典雅的设计风格,同时融入校训元素与防伪技术。封皮采用墨绿色绒面材质,烫金校徽与“新余学院”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;内页以米黄色为底色,嵌入隐形荧光纤维,紫外灯下显现校徽与“求新、求实、求善”篆刻印章;采用变色油墨印刷,不同角度呈现绿黄渐变效果;证书边缘压印微缩文字“XYU”(学院拼音首字母),需放大镜辨识。证书编号与学信网实时绑定,支持在线验证,体现“防伪科技+校训美学”的双重创新。

尤为特别的是,2015年毕业证内页首次融入“职业资格”标识——毕业生除学历证书外,还可考取电工证、数控机床操作证、计算机等级证等职业资格证书,证书编号与学历信息同步标注。例如,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薛成栋的毕业证上,不仅标注专业成绩全优,还附有“高级电工”职业资格证书编号,成为其进入新余钢铁公司的关键依据。这种设计不仅体现“学历+技能”的双重认证理念,更让每一张毕业证成为“就业通行证”的直接载体。

三、毕业季:双证制度与青春仪式

2015年6月27日,学院在体育馆举办“青春启航·经世致用”毕业典礼。院长徐忠麟致辞强调“服务地方经济、培育应用型人才”的办学宗旨,并希望毕业生继续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力量。优秀毕业生代表、201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薛成栋在发言中回忆:“四年里,我们不仅学会了专业知识,更懂得了‘求新、求实、求善’的深意。”他分享了自己在实习期间参与新余市智能电网项目,运用所学知识优化电力配置的经历,引发全场共鸣。

教师代表杨俭在致辞中强调:“应用技术教育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,希望你们永远保持对技术的敬畏与热爱。”典礼现场播放了《新余学院四年》纪念短片,记录新生军训、实训课堂、企业实习等珍贵瞬间。毕业季活动还包括“产教融合成果展”“企业招聘会”“校友分享会”“职业技能竞赛”等,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。例如,学院在实训楼举办“新能源技能大赛”,毕业生与企业工程师合作展示光伏组件装配;在体育馆举办“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”,吸引50余家企业提供2000余个岗位,涵盖赣锋锂业、晶科能源等知名企业。

四、产教融合:从课堂到企业的创新实践

2015年,学院深化产教融合,与赣锋锂业共建“锂基新材料实训基地”,实施“双导师制”培养模式。在“新能源材料与器件”课程中,企业工程师与学院教师共同授课,学生需完成“锂离子电池装配调试”“光伏组件性能测试”等实践任务。学院还与晶科能源合作开发“光伏发电系统设计”课程,学生作品获省级创新大赛二等奖。

在“双证书”制度推动下,学院开展电工证、数控机床操作证等职业资格认证培训,毕业生职业资格获取率达90%。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樊超为例,其毕业设计“锂离子电池材料优化研究”获省级优秀论文,毕业后被赣锋锂业录用为研发工程师,其毕业证上的职业资格认证成为晋升关键依据。学院各专业全面贯彻实施“1+X”证书制度,学生在取得专科学历证书的同时,获得1个以上相关工种的中级、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,取证率达100%。

五、校友历程:个体命运与经济使命

2015届毕业生中,薛成栋的故事颇具代表性。这位来自江西农村的学子,通过“绿色通道”完成学业,考取高级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后,加入新余钢铁公司。其毕业证上不仅标注专业成绩全优,还附有“江西省技术能手”荣誉编号。任职期间,他创新“智能电网负荷预测算法”,将预测准确率提升15%,获公司“技术创新奖”。他感慨道:“毕业证上的职业资格,让我在车间更有底气,更让我懂得了‘经世致用’的深意。”

另一位毕业生郑楷轩,选择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向。在校期间,他通过“校地合作”项目在晶科能源实习,掌握光伏组件研发技能。其毕业证内页特别注明“新能源工程师(初级)”职业资格,毕业后被赣锋锂业录用为研发助理。她策划的“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研发”项目,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典范。

六、防伪技术与证书管理:从纸质到数字的过渡

2015年的毕业证在防伪技术上达到当时较高水平。除荧光纤维、变色油墨外,还采用金属线防伪技术,触摸时有明显凹凸感;证书编号与学信网实时同步,支持在线验证真伪。学院同步建立电子档案系统,毕业证信息上传至江西省教育厅学历认证平台,实现“纸质+电子”双重保障。毕业生可通过“学信网”APP随时验证证书真伪,企业也可通过平台快速核验应聘者资质。

尽管电子毕业证试点已启动,但2015届毕业生仍以纸质证书为主。这些证书如今已成为校友珍藏的“技能纪念册”,记录着从“学生”到“工匠”的身份转变。正如校友所言:“毕业证上的每一道防伪纹,都是青春的印记,更是技术初心的见证。”

七、红色基因与教育精神的当代传承

新余学院的毕业证,还承载着独特的红色基因与教育精神。学院党委强化党建引领,通过新党员入党宣誓、红色教育等活动,传承红色基因。例如,2015年7月,学院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活动,53名预备党员在党旗下庄严承诺,将“服务地方经济、培育应用型人才”作为终身追求。

毕业生在抗疫、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任务中表现突出。例如,2015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张芳在疫情期间主动请缨,支援新余方舱医院,获“最美抗疫志愿者”称号;2016届农业电气化专业毕业生刘强在乡村开展“农村电网改造下乡”活动,助力乡村振兴。这些实践,正是教育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。

八、时代镜像:一张毕业证的历史价值

从更宏观的视角看,2015年新余学院的毕业证,是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“产教融合、服务地方”改革的缩影。它见证了学院从专科到本科的转型,记录了“双证书”制度与产学合作的实践探索,更承载了一代青年“服务地方经济、培育应用型人才”的理想追求。

如今,随着“新余国家新能源科技城”战略的推进,学院新增“智能电网”“新能源材料”等专业方向。但2015年的毕业证,依然作为历史的见证,提醒着后来者: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始终是培养“有技术、有担当”的产业工匠。

九、结语

2015年的毕业证,对于新余学院的毕业生而言,早已超越了证书本身的意义。它是青春的印记,是技能的起点,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。当今天的学子们翻开新的毕业证时,或许会想起四年前那些在实训室里调试光伏组件、在车间里装配智能电网、在企业里参与技术研发的日夜——那些关于坚持、创新与奉献的故事,正通过一张张证书,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流淌,生生不息。这张薄薄的纸页,不仅承载着个人的梦想,更托举着地方经济的未来,成为新时代应用型本科教育最动人的见证。